作品查詢
![]() |
學校名稱: | 國立蘭陽女中 二年級 12 | 特優 |
作 者: | 符蓉 | ||||||
參賽標題: | 生命的延續----《拼圖者的生命觀察》讀後感 | ||||||
書籍ISBN: | 9789571378046 | ||||||
中文書名: | 拼圖者的生命觀察 | ||||||
原文書名: | |||||||
書籍作者: | 楊敏昇 | ||||||
書籍編譯者: | |||||||
出版單位: | 時報文化 | ||||||
出版年月: | 2019年05月 | ||||||
版 次: | 初版 |
一、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: |
作者擔任法醫20年,同時也是專業的遺體修復師、大學教授,著有《遺體處理學》。此書根據作者親身處理過的二十個案件稍作改編,其中包括多起令人唏噓的慘案,但更多的是描繪死者家屬對於逝去親人的在乎、珍重。有別於一般大眾對於死亡這件事的厭惡、恐懼與避之不談,楊法醫以輕鬆卻富哲理的筆調,帶領大家用專業的科學知識,及溫情的人文思考來解釋生命,並認識死亡。 |
二、內容摘錄: |
人的相遇是一個偶然,人的離去也是一個偶然,只要遇上了,在彼此生命留下或輕或重的足跡,都是一輩子最珍貴的寶藏。p. 65 人與人都在各自的生命中,互相留下漣漪,餘波盪漾出大大小小的水窪。所以不要吝於去付出愛與關懷。p. 198 |
三、我的觀點: |
在自殺、重大車禍、殺人等社會案件背後,有一群人默默在為受害者家屬與死者付出。或許能夠喚起犯罪者的良知、冷漠世風的同理心,喚醒世人找回人性最初的溫暖。他們讓死者帶著完整的身軀離開,也讓家屬獲得一些安慰。台灣司法界堪稱遺體修復師的先鋒,即是令人敬佩的楊敏昇法醫。 「再怎麼美麗的事物中有消逝的一天,也許,修復工作就是盡力運用各種材料,幫家屬找回與死者最美的時光,也是最後的眷戀。」書中楊法醫敘述曾幫一位癌症過世,臉部大面積潰爛的白奶奶做修復。為了讓奶奶回復到去世前帶有書卷氣息的美麗容貌,楊法醫及其修復團隊一連工作超過八小時。看到書中描繪白爺爺看到結縭六十年的妻子時強忍情緒,輕撫她臉頰的文字,心碎和欣慰的情緒交替湧上。腦海突然出現一幅溫馨的圖畫:老先生噙淚向平躺修復台上的老奶奶道別,而老奶奶從軀體中挺起半透明的上身,試著觸碰老爺爺濕潤的眼角。人的相遇是一個偶然,人的離去也是一個偶然,只要遇上了,在彼此生命留下或輕或重的足跡,都是一輩子最珍貴的寶藏。我相信即使白奶奶離開人世,但她正以初見時那清麗的容貌活在白爺爺的心裡。 書中記錄三起「攜子自殺」案件,有兩件是因家長的債務問題造成的悲劇。這些家長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,認為如此自私之舉是為了小孩好,唯恐小孩在自己自殺後沒人照顧更悲慘。如此逃避態度讓我思考,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自卑,害怕如果自己自殺後,孩子長大之後會指責父母欠債或是自殺行為的不對,便對孩子痛下殺手。把自己包裝成高尚的殉道者。其實並不然,只是偽善的謀殺犯罷了。 案例中最小的受害兒童甚至只有兩歲,孩子們在還未聽說「死亡」前,便被迫經歷它的痛苦與煎熬。也許,他們也想活下來。根據民國92年台北市社會局發布的新聞稿,經濟、失業與家庭衝突是促發攜子自殺的三大因素。由此可知,會發生此案件的家庭狀況普遍需要關心。社會局無力撥出許多人力對每個剛失業的家庭進行補助或輔導,更是無法深入民間及時發現家庭衝突案件。這時街坊鄰居就是最重要的角色,發現異狀並觀察後,撥打113通報社工介入處理,定能拯救不少無辜孩子的性命,甚而挽回無數破碎的家庭。 在楊法醫的這本書中,能夠看到作者在職涯的成長歷程,沒有許多勵志書上的陳腔濫調,卻更能感受到人無完人的真實感。他從起初接觸法醫這項職業時「專業至上」的心態,漸漸與死者家屬共感,在專業之上漸漸融入同理心,成就自己,也圓滿他人的生命旅途。閱讀過程中,楊法醫帶給我最大的心情是「安慰」。向來沒有機會接觸法醫或遺體修復行業,曾憂心意外過世親友會遺憾無法以生前最美好的模樣離開。是這本書讓我知道,不只有我們家屬為親人的「身後事」全心付出,殯葬業者也會受由楊法醫開始發揚的行業良心觸動,進而認真看待每一位往生者。 沒有人不該被愛,也不存在剝奪他人被愛,或愛這個世界的權力。父母對孩子的愛,老夫妻間共患難走過六十載的愛,每個人與這個世界的羈絆皆是始於家庭的愛與溫暖,最終也將結束在對於世間的眷戀中。人生在世,把握當下,珍惜擁有,勇於於去付出愛與關懷。人與人方能在各自的生命中,互相留下漣漪,餘波盪漾出大大小小的水窪。 |
四、討論議題: |
如何避免台灣攜子自殺案件再次發生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