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查詢
![]() |
學校名稱: | 國立基隆女中 一年級 103 | 特優 |
作 者: | 達芷昕 | ||||||
參賽標題: | 習慣的養成與影響 | ||||||
書籍ISBN: | 9789861755267 | ||||||
中文書名: | 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| ||||||
原文書名: | |||||||
書籍作者: | 詹姆斯·克利爾(James Clear) | ||||||
書籍編譯者: | 蔡世偉 | ||||||
出版單位: | 方智 | ||||||
出版年月: | 2019年06月01日 | ||||||
版 次: | 初版 |
一、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: |
詹姆斯·克利爾(James Clear)為專門研究習慣、決策及如何持續進步的作家與講者,常受邀到大學及《財富》五百大企業針對行為改變與習慣養成演講,,並創立「習慣學院」的線上課程,教育想打造優良習慣的個人或團體。 本書條例分明,以實例佐證讓讀者了解習慣的重要性及其所帶來的正面效益,並以心理學、生物學及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,統整並提出改善習慣的具體策略,幫助讀者以習慣成就理想。 |
二、內容摘錄: |
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,而不是千載難逢的改變。(p.33) 時間會放大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距,會將你餵養給它的東西加乘。好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,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。(p.33、p.34) 無論我們討論的是個人、組織或社會,類似的模式同樣存在。一組信念與假設形塑了系統,習慣背後存在著一個身分認同。(p.49) 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,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。(p.59) 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,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,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。(p.81) |
三、我的觀點: |
在河流與石頭之間的鬥爭裡,河流總是勝利的,不是由於其力量大・而是由於其鍥而不捨的精神-傑克森布朗(Jackson Brown),人生的旅途中,人們總懷抱著遠大的志向,並願意為實現理想而披荊斬棘,制定相應的計畫及培養好習慣。這些習慣往往始於熱忱,卻在時光的流逝下被淡忘而無法維持。 好的習慣對生活有極大的影響,他總潛移默化的薰陶著我們的品格,甚至決定我們未來的成就,而根據倫敦大學學院(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)的研究,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六十六天,而在培養習慣之初,人容易受到惰性及成效過於緩慢的步調所影響,而選擇放棄習慣的養成,同時也不免讓惡習悄悄生根。 其實培養習慣其實並非毫無所成,只是人往往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,亦容易忽視微小的改變所帶來的效益,針對於此,本書提出一個觀點-「複利效應」,強調成功是由日常的積累所建立的,細微的變化將會以複利的形式日漸積累,最終帶來豐碩的人生成就。反之,若輕忽細節,複製不當決策與細微過錯,並將小藉口合理化,這些小小的選擇便會形成惡果。 而培養習慣具體該如何執行呢?本書作者由生物學、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中擷取菁華,教導讀者如何由微小的行為及思想的改變開始,養成好習慣以實現自身所訂立的目標。書中整理出四項「行為改變法則」-讓提示顯而易見、讓習慣有吸引力、讓行動輕而易舉、讓獎賞令人滿足,而此法則建立在「習慣迴路」的基礎上, 習慣迴路是由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所構成的循環,因察覺提示而產生渴望;因渴望而有所行動;因行動而產生獎賞,最終帶來獎賞的行為被重複執行,形成習慣的循環,而行為改變法則則引導讀者善用這些因素,使其成就優良習慣的機率大幅提高。 我也曾是因習慣所苦的成員之一,所訂立的短期目標很容易因為外在因素及潛在誘惑而失敗,此書帶給我相當大的益處,透過改善環境及改變生活中的細枝末節,讓習慣得以養成。書籍內容淺顯易懂、條例分明,且不同於市面上部分書籍,主打讓讀者依靠心法、意志力去支撐那些不易達成的目標,而是從「根本」告訴讀者如何系統性培養好習慣的具體策略,且能充分了解其所帶來的正面效益,並透過剖析各種實例以及實驗的佐證,引發深刻省思。 習慣多為人無意識中所做出的行為,透過本書所講述的策略,能重塑自身的習慣,讓生活不被「無意識」的習慣所主導,改善生活與自我狀態,拿回人生的主導權。實現理想的道路崎嶇且坎坷,但偉大總始於渺小,好的習慣便是成就理想的利刃,雖說得來不易,無法立竿見影,不過一旦養成,其益處便無法衡量。 |
四、討論議題: |
明初散文大家方孝孺在〈指喻〉一文中提出「天下之事,常發於至微,而終為大患」,千萬別小看事情萌芽期,任何危機皆是從此端發展,這正呼應了原子習慣中的複利效應,許多小事累積起來也就就成了大事,但作者沒提到的是,當我們發現這顆幼苗長大後將有害於社會,那麼我們該直接斬草除根,使結果立顯眼前,抑或是長時間的導正栽培,但卻未必能使其完全變好呢? |
